卢旺达酒店影评(豆瓣8.9分《卢旺达酒店》)

当一个国家疯狂的时候,全世界闭上眼睛,一个人张开双臂。“这句话写在卢旺达酒店的海报上。

《卢旺达酒店》改编自真实故事,是2004年由英国、南非、加拿大和美国联合拍摄的战争片。


【资料图】

影片以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卢旺达胡图族酒店经理保罗·卢斯·萨博吉纳(Paul Lu Si Sabagina)在这场惨无人道的种族仇杀中,成功解救了1268名比西和胡图族难民的故事。

说起以“战争”和“种族灭绝”为题材的电影,我们优游资源网可以想到很多优秀的作品,但如果导演特瑞·乔治在这类电影中只能传达英雄主义或者人性的光辉,那是徒劳的,他也很难把这段悲惨的过去称之为电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评分8.9分,在TOP250中排名第172位,并获得三项奥斯卡奖提名。它被影迷列为2004年最有诚意、最有力量的电影。今天,本文将从“旁观者、受害者、拯救者”三个角度,对这家卢旺达酒店所带来的震撼和启示进行深入分析。

1.冷血的旁观者: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被弱化的大屠杀现场是我们欠下的一堂历史课。不为人知并不意味着它从未发生过。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大多数人很难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小地方,卢旺达,甚至当我们正在感受改革开放的热潮时,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还有这样一场原始、野蛮、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在图西族幸存者的记忆中,“胡图族人像砍甘蔗一样砍人。”

短短三个月,超过百万人被屠杀,平均每五分钟就有一人被杀,比纳粹在集中营屠杀犹太人的速度还快。经过这次大屠杀,卢旺达人口减少了1/8,全世界人口消灭了1/5000。这已经不是“种族灭绝”,而是一场精神错乱的“种族灭绝”。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名军官回忆说,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当你站在任何一个地方向任何一个方向望去,尸体都能从你的脚下蔓延到地平线的尽头,整个国家都笼罩在腐烂尸体的恶臭中。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巨大的露天停尸房。

但是当一个国家疯了,全世界都闭上眼睛。自称世界警察的美国因为最近的黑鹰事件选择不干涉,联合国还在讨论“这是种族灭绝还是内战”。大家都在积极寻找理由,以心安理得的态度忽略这场人间悲剧。

在信息畅通、交通便利的全球化时代,这段历史像无人知晓一样存在于人类发展的进程中。2004年,随着好莱坞电影《卢旺达酒店》的上映,大屠杀过了10年才为世人所知。

可见,比当时的冷漠更可怕的是,我们这些自称文明人的人,还在试图掩饰自己的错误。下面两张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4月7日“卢旺达大屠杀国际反思日”发布的微博。现在再看,找不到之前的任何痕迹,但相同的是上映日期。

之前在网上找到的微博内容

发文件的时候看看微博的内容。

这是一段世界抛弃卢旺达的黑暗历史,它的再现足以让世界蒙羞。但是,导演刻意淡化了这段历史。镜头下没有“大屠杀”并不是影片的缺陷。他在提醒我们,我们忽略了这场大屠杀,假装没有看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从未发生过。

导演在拍这种背景的电影时只能起到闹钟的作用。他可以让你在大屠杀10年后再次听到那些呼喊、哭喊和呼救声。我们想不想醒来取决于我们自己。因为谁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有些历史课只能在你醒来的时候自己补上。

二、英雄的“受害者”:普通人保罗,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英雄永远是普通人,每个人都可以做“英雄的事”

即使在非洲被粉丝称为“辛德勒的名单”,但《卢旺达饭店》在中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无法和《辛德勒的名单》相比的。然而,与《辛德勒的名单》相比,这部电影更让我震惊。

因为保罗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他每天都想尽办法在高官和各种强大势力之间斡旋,就是为了有一天,当他和他的家人陷入困境的时候,那些“朋友”能卖他一个卑微的面子。

他们安逸,但人情世界的虚假繁荣,靠的是他付出巨大努力带给他们利益的平等。一个没有背景没有权力的普通人,只能靠钱来对付别人。他只想努力拯救能拥抱他的家人。

他真的没有余力去帮助他那个被贴上莫须有的“间谍罪”标签的邻居。他再难过也不会牺牲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薄面”。

他之所以普通,不仅仅是因为他不是万能的,还因为他和我们一样,从来不认为自己能拯救这些难民,他做不了“英雄”。在卢旺达难民和保罗的心中,他们的英雄一直是西方国家和联合国。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等待那些“英雄”的到来。

“英雄”们确实来了,但他们能捡到的都是白人和白狗。导演用慢动作给窗边的白人最后一个说话的机会,但他们没有。他们坐在逃跑的公交车上,没有说话。连狗都没叫。它和那些白人一样,看不起那些被刽子手视若粪土的生命,连狗都同情人。

而这也让保罗最终完成了从“等待英雄”到“甘愿做英雄”的转变。

他站起来向人们呼吁:“没有人会来救我们,也没有人来干涉我们的事。我们只能靠自己。我知道我们很多人都认识海外有影响力的人。你必须联系他们,告诉他们我们的情况,和他们说再见。但是当你说再见的时候,就好像你可以通过 *** 握住他们的手。让他们觉得如果他们放手,你就会死。我们必须羞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帮助我们。”

这大概是最无能的“英雄”了。他所做的一切都不一定会成功,也不一定能拯救这些人。他只是尽力带领人们寻找生存的机会。如果他最终没能拯救这些难民,也许没有人会称他为“英雄”,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努力是一个普通人做出的“英雄之事”。

而邪恶的解药就是“普通人做英雄事”的英雄主义。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在他的TED演讲《普通人如何成为魔鬼或英雄》中所说,大多数英雄都是普通人,而英雄的行动都是不平凡的。

导演把镜头聚焦在保罗身上,就是为了让我们透过保罗的英雄之路,看到普通人也可以有另一种可能。他让我不再有借口说“我不是英雄,我不能”。

你我都可以成为英雄,等待合适的时机出现。和你我一样平凡,我们也有做英雄事的能力。

三、远处的施救者:永远不要忘记丧钟为谁而鸣,倾听远处的哭声,对受难的人们保持同情和怜悯。

经过2个多小时的拍摄,整个剧情充满了热情。导演特瑞·乔治用几乎所有的镜头记录了保罗从一个普通人到一个英雄的演变过程,而我们这些局外的人,也跟着保罗的转变,不自觉地完成了从“受害者”到“拯救者”的视角转换。

此时,我们的眼中不仅充满了保罗身上散发出的人性光辉,我们更关注的是身边随时准备吞噬这光辉的黑暗,还有那么多没有被这光辉照亮的地方。

当我是“受害者”的时候,我很讨厌那些明明看到卢旺达暴行的人,却只喊了一声“天哪,太恐怖了”,然后继续吃饭。

但当我不再是“受害者”的时候,我问自己,如果我没有像保罗一样被时代逼迫成为“英雄”,我会和他们在距离上有怎样的不同?没有区别。

因为我们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一场瘟疫般的“屠杀”——新冠肺炎的肆虐,让我们付出了沉重而痛苦的代价。但是我们在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难道不是一眨眼就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新冠肺炎疫情视而不见了吗?

看到意大利要放弃给65岁的人治病,我很难过,但我还是继续吃晚饭,把他们的痛苦作为教科书,鼓励身边的亲人珍惜生命,热爱伟大的祖国。我踩着他们的痛苦让自己更知足。

那么,我们和那些当年无视屠杀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影片中常常有一首优美的非洲童谣,听起来像天籁之音直抵人心。其中两个是这样唱的,“这里还有哭的孩子。悠游资源网的人听不到我们哭吗?”

起初,我以为我是在问当时的盲聋失语症国家,现在才知道,是孩子们在提醒远处的“救助者”,或者有能力成为“救助者”的人,让自己的共情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学会倾听远处的哭声。

因为当今世界全球化,他们的眼泪为你而流,丧钟为你而鸣。

四。启蒙:

影片最后,保罗终于在《血洒》中拯救了唯一的生命绿洲,靠自己的拖延拯救了1268名难民。他成了当之无愧的“英雄”。

对于同一件英雄的事情,人们只会敬佩那些高高在上在聚光灯下的“英雄”,而只有当这个人和自己一样无能为力的时候,他才会感到内疚和自责,反思自己,激发我们与邪恶的斗志。

但远在天边,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面对地球这片开满恶花的土地,我们真的能做些什么?

我想,承担起“救世主”的责任,面对恶性,不再默默旁观,不再妥协逃避,对受害者保持同情和怜悯,尽我所能为受害者发声,就是我作为远处一个普通“救世主”对世间一切罪恶的反抗。

因为每一次旁观者的无视,都是在告诉作恶的人,“没关系,继续。”每次受害者妥协,都是在告诉作恶者,“你可以再走远一点。”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记住自己的“救世主”身份,不要因为生活在一个相对文明的时期,就觉得自己远离了野蛮和血腥。文明崩溃的速度可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关键词: 卢旺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