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炼内功(内功修炼的方法和顺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练内家拳的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内家拳传入后身体的内部反应是什么?顺序是什么?修养的更高境界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武术界的前辈们无论是在教艺还是写书上都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里不再赘述。在此,我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各位武术爱好者或初学者进行探讨和交流。
我练了20多年武术,对内家拳的内涵略有体会(我的文章《欣赏内家拳》去年发表在《吴京》杂志上)。在我的意识里,内家拳怎么练,已经从混沌中渐渐清晰。平时总听老师和一些学长跟我说,拳击需要“粘劲”和“拉劲”。我还做不到这一点,但我必须突破。但是什么是突破的境界呢?不得而知。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去年的拳法练习,我逐渐尝到了一些味道,那就是“轻劲”伴随放松的体验。
只有慢慢练习太极拳和八卦掌,才能尽快摆脱刚柔并济,逐渐产生内功。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借原力产生强大的内力。这时候打拳,就会有一种“粘劲”,就是战斗力。就像站在水里,你感觉到一种压力。举手投足的时候会像橡皮筋一样拉拽。由于个体的身体状况不同,有的先有一种松软感,再有背部紧绷等体内通气现象,从而弹性也一点一点加强;有的人手臂一上上身就僵硬。和别人牵手感觉像铁棍。但是对粘拉力度的诱导应该是常见的,也就是通常说的试过程伴随着长力。这样的拉劲会持续好几年,过了这个阶段就会产生轻灵劲。
全身是一个圆形的整体,内气打开全身,皮肤感觉灵敏,体内的拉力逐渐减小,体内的内劲从体内释放出来,可以顺畅地分布到对方身上。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方法。太极传家是这么说的:散,散,连,空;家拳术讲的是炼气、化气功、复神、养神。我的感觉是,从放松到增加内力和弹性,再到更高层次的轻盈和突然的沉重的过渡。此时,练拳时和练完拳后,全身都是放松的,一种通透舒适的感觉。
著名学者南在《易经杂注》一文中指出:“中国道教徒讲修道,欲成仙,必先打通为政二脉。任督二脉一开,就要“黄中有理”。这个“黄中有理”指的是天地的抽象性。具体来说,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色是中心的颜色。这个“合理”不是合理,而是中医里的“合理”,也就是皮肤毛孔。当你做到了,那些修炼够了的人,就会有内在的交流,外在的交流,每一个毛孔。这时候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已经达到了身体,四面生辉。这个时候真的很美,四肢发达,全身畅通。那么,‘内圣外王’就有这么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外送,成就一番事业,那将是内外合一,天人合一,非常美好。”本文是关于任督二脉开通后的“黄钟李彤”现象。当你到了这个程度,你会觉得很放松,很通透,你的毛孔,皮肤,肌肉,骨骼都会感觉很敏感。用图像比喻手臂皮肤的感觉,像电视屏幕前静电对手臂的辐射反应;就像从游泳池出来一样,阳光照射在我的头发上,我感觉被温柔的风抚慰着。也像不小心把蜘蛛丝毛粘在手臂上的黏黏的感觉。用手摸摸脸,光滑无骨,沁人心脾。站桩体空精神;拳击柔软、敏捷、灵活,弹跳力增强。在习武的道路上,你可以展现广阔的天地,踏上崇高的境界。
一般修行者在有了一定的内力或内气后,会有一种喜悦和满足感,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甚至会在认知上走向误区。例如,一些朋友认为如果你的手臂很强壮,就伸出来。听着,你举不起它们。你沾沾自喜,却没有一点拳击的柔情。你用蛮力推你的手,结果你的身体随着练习变得僵硬。有的误解了刚柔并济,懈怠了;有些更具攻击性,制造麻烦。在我看来,习武首先要讲武功,修行的更高境界是无形,是人生的体验,武功是修行的阶梯,不是终点;其次,就内功的修炼而言,这是一个关键时期。如果你在一个新的世界中练习,如果你错过了,就很容易变得松散,僵硬,甚至断裂。这个时候,虽然身体上有粘性和竞争性的力量,但是这种竞争性的力量或者说橡皮筋力,同时具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比如你下一步动作的时候,身体上会有一个反作用力把你束缚住。如果拉伸收缩,过不了这一关,就会越来越小,身体会越来越僵硬,感觉更费力。有时候不想练,渐渐放弃。太极也是。动作越练越放不下。你变得僵硬,失去了你的灵活性和速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修行死了,僵了。人们通常说练太极拳不用下功夫,但这个时候不下功夫就练不下去,因为这个时候弹力已经生了,就像拉风箱一样,而且是一劳永逸的压缩力和阻力。武术练习要达到新的境界,就要克服这种束缚力,寻找那种通透轻盈的感觉。有些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就认为精力充沛就好,蛮力推手,虚实不分的拳法(盲目的慢练是最容易造成虚实不分的),就生硬了。
如何克服自我束缚和僵化?在我看来,慢练和快练相结合,盘架和站桩相结合,盘架和推手相结合,太极拳和八卦掌和形意拳相结合。
慢练和快练相结合。慢练是最容易培养内在力量和放松的方法。尤其是太极拳,一套传统太极拳要在40多分钟后发挥出内功,很不容易。我们平时看太极拳表演速度比较快,这是表演时间要求。但是慢练也要适当,就是按照拳击的要求,重肩肘,弱领...吴图南谈到放松,王永泉谈到三个气球,所有这些都是练习拳击的方法。最近一个拳手说:“架和推应该寻找自己的放松和安静的力量。不要总想着怎么待人接物,也不要想着我的臂膀有多强。慢慢的,自我牺牲就从人的太极劲里出来了。”罗老师说:“原来的太极拳充满了尝试,风格源自桩功。”练拳击需要试试力量和桩力。练八卦掌也是如此。我练习了步法。吴越老师告诉我每天慢转不少于半小时。我转了三年多,现在经常转。
慢练有利于全身的放松和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你要快速练习,这有助于你变得轻松。陈式和杨式太极拳都有快速的拳头。在原版的太极传里,分的比较多,有静分,快分,慢分。八卦转总是和快转结合在一起的。在我看来,太极拳的速度有利于身体的灵活和佛法的应用;八卦掌的迅捷,可以从腰部产生扭钻缠的力量和姿势的灵活。当你练习泥地行走到一定程度,你会有一种从腿到脚的自然滑行力量。然后介绍“八极八卦拳”,这是与原始太极拳联系在一起的。感觉对技能的灵活性有帮助。拳法是从原太极传中抽取八式,归纳为两种,一种正转,一种反转,各有八个方向。中间以双手揉捏球2-3圈或2-3圈连接拳头。人们都说功夫是单式的,重复八次有利于功夫的增长。把球滚来滚去,有利于姿势的圆润。没用多长时间练习,就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与上述练习相反的是,有些人一味追求招式和所谓的软化,不愿意在套路上下功夫,导致杂乱无章。因为没有来自腰部的内劲,没有整体的力量和圆润。
框架与立桩结合。如上所述,直立桩有助于内力增长、内力分布和操作。比如自然桩站在松的位置,马步双手持球的圆桩,都是很好的桩法。冥想和休息有益于气血的循环。这里特别指出的是,魏先生在《杨式太极传·真言》中提到的三个气球,以及后来书中提到的“散”,都是松传空,即把一个人体内的气“散”出来,就像是把东西上下移动,而不是上下移动 但移物从整栋空使自己的身体通透空如果内气不能在体内均匀分布,不能向外分布和分布,体内就会嘈杂和矛盾,对养生非常不利。 神在修行上还是比较弱的,而空空灵性是修行的高境界。
托盘与推动器相结合。手不要用力,感觉粘连。很快,你不仅会逐渐体会和化解对方的热情,自己也会产生光能,达到“能轻则硬,能粘就粘”的目的。
太极拳、八卦拳和形意拳的结合。太极阴阳鱼是圆的,太极传讲究圆。到处都是弧形的、扭曲的、圆滚滚的圆圈。八卦掌也讲圆,圆本身就是圆。以圆、扁为主,有竖圆等各种圆。形意拳虽然倾向于走直线,但主要是以竖圈体现拳法的变化。三种拳法的结合,可以使身体得到各种全面的锻炼。历史上有一些武术家自己参与对方的练习,出现了两者结合的产物:太极八卦掌、形意八卦掌、形意太极等等。这几种拳法都强调速度和速度的结合,经常练习会有助于内气运行和疏散;有助于光能产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