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络脉(“舌下络脉”诊断的临床应用)

舌下络脉的诊断是舌诊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我在临床上仔细观察了一些疾病和证候,认识到“舌下络脉”诊断方法可以补充和扩大舌诊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血瘀的辨证方面,可以为活血化瘀的应用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舌下络脉”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

络脏

在多年的临床诊疗中,我致力于观察和研究舌下络脉的颜色和形状变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舌下络脉诊断法(简称舌下脉诊,下同)。

认为该诊断方法可以补充和扩大舌诊的应用范围,对血瘀证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肺心病、肝病、脾胃病的严重程度、预后判断和辨证分型具有较高的价值。

本文只讨论血瘀证的相关方面。

俞认为全身络脉都是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的,五脏六腑最表浅、暴露最多、反映最深的就是舌下络脉。所以内脏疾病,尤其是血液疾病,一目了然。

因此,舌下络脉分布在舌体之下,以金金、俞晔穴为起点,通过经络与脏腑、气血直接相连,经络是人体上部的苗穴。

“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与舌不同”,“足厥阴肝经与舌相通”,“足少阴脾经与舌相通,散于舌下”,“足少阴肾经与舌相通”。手太阴肺经虽然不是通过经脉相连,但是肺系是通过咽喉与舌相连的,因为脏腑相连,气血相通。

所以,每当脏腑气血出现寒热虚实之病,必然会在人体上部的“妙窍”中反映出来。

舌下脉诊是脏腑和血在舌上的直接络脉,脏腑的寒热和血的虚实。一、舌下络脉呈现色、形变化,尤其是血瘀证更为明显。

2“舌下络脉”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

随知识而变。

要了解舌下脉诊的具体应用,首先要了解正常舌下络脉的颜色和形状。

在多年的实践中,观察到正常人舌下络脉的主脉有三种形状,即单支、双支或三支。

分支侧枝有几个小分支。

舌头的长度被分成两个纵向部分。舌头的长度大于1/2,小于1/2。

主脉约2mm,上粗下细,正常脉形无粗长扩张或细短紧束。

暗红色是树干的正常颜色,如果看到蓝色、紫色、紫色、粉色,就是不正常。分支多为淡红色网状密集侧枝,正常的不外露。

当有血瘀证时,舌下络脉的颜色、形状、长度都会出现异常。

常见的有青紫色、淡紫色、粗而长,或紧而细,甚至有大部分小颗粒鼓包弯曲。

3“舌下络脉”诊断的临床应用

通过颜色辨别真假。

“内有万物,必有外塑”。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我提出从舌下络脉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可以检测脏腑的寒热,气血的虚实,尤其是血瘀证。

提出舌下络脉的形色变化可概括为:虚则淡红,小而短,瘀则青紫,寒则紫而紧,热则紫而厚而长,其中心、肝、脾的病变关系更为密切。

简而言之,舌下络脉的颜色发生变化,瘀血导致颜色变深,虚则颜色变浅。

形态改变,粗糙长怒,多因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血液循环不畅之象;束短而紧,往往是因为寒凝或阳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具体的观察方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舌下络脉青紫,脉形粗长,浮肿或细短,小络脉青紫或暗红,或有小颗粒,为气滞血瘀证,或痰瘀互结证。

常见症状有咳血、呕吐便血、脾胃瘀滞所致的腹部刺痛、妇科血瘀所致的痛经、闭经、痰核出血等。

第二,如果舌下络脉淡紫色,脉象粗而长,肿或细而短而紧。小脉呈淡紫色、暗红色、弯曲或有小颗粒,为阳虚寒凝或血液循环不畅,气虚血瘀之证。

常见症状有胸痛、中风、半身不遂、四肢麻木、水肿、腹胀、脾胃虚寒引起的腹冷痛、妇科寒凝血瘀、痛经、宫寒不孕、闭经等。

三、舌下络脉紫红色,脉粗、长、肿或细长弯曲。小络有暗红色或暗蓝色的曲线或小颗粒,为热阻血瘀或湿阻血瘀之证。

常见疾病有湿热入血、外科痈、湿热黄疸、湿瘀互阻所致的水肿腹胀、脾胃热瘀所致的腹胀疼痛、热瘀头痛、湿热痹痛、妇科热瘀痛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

四。舌下络脉淡红或淡蓝,脉形小而短,小络变化不大。属于气血两虚,阴阳两虚,瘀血阻滞之证。脉冲形状必须紧密或弯曲。

常见疾病有慢性消耗性性病、气虚血虚、体虚乏力、糖尿病、慢性腹泻痢疾、脾胃虚弱腹痛、妇科冲任不足不孕、流产、经后腹痛、血虚闭经、气虚崩漏等。

舌下络脉在动脉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采用观察舌下络脉的方法诊断动脉硬化,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这里就其临床特征和诊断意义简要介绍如下。

黑色纹理:

舌下络脉颜色紫暗,年龄在45岁以上,说明患者有动脉硬化,随着紫暗程度的加重,动脉硬化程度也相应加重。此时病变损害的主要器官是心、肺,病变的基本特征是血瘀、肺气失和无权解郁,双下肢不同程度水肿。结合临床症状,不难判断。

如果紫暗程度较轻,伴有头晕、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则可能患有脑动脉硬化或眼底动脉硬化。

静脉膨胀和弯曲:

舌下静脉不仅有紫黑色,而且有扩张和弯曲,提示患者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些患者的舌下络脉甚至突出于舌外,如蚯蚓状,说明病情严重。这时候可以参考血压指标来确定。病理变化为肝阳上亢、头痛、头晕、急躁、易怒。宜平肝潜阳,活血化瘀。

脉络膜结节:

舌下络脉有结节,小如米粒,大如米粒,以紫暗为特征。多见于动脉硬化、心律失常患者,脉象常为结而迟。病机为心气不足或气阴两虚。宜益气复脉或滋阴宁心,活血化瘀。

干静脉或水肿:

舌下络脉暗沉,有干燥或水肿。前者是由于阴虚火旺或阴液衰竭,后者是由于脾肺肾功能失调,水湿过多。提示患者有动脉硬化。

有些情况下,舌下静脉,如水中幼鱼的肠胃,半透明中隐约可见,或唾液如胶漆或舌滑如鱼涎,都说明病情越来越严重。或滋阴或祛湿,活血化瘀,兼补虚损,归其阳,存其阴。

观察舌下络脉的变化是中医舌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的精髓和成就。由于舌下络脉明显,所以其血氧饱和度、血液黏稠度、充盈度都容易观察到。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具有方便、快速、无创伤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检测条件不具备的偏远山区。

但需要注意的是,用这种方法诊断动脉硬化时,无论以上哪一项,都要同时出现静脉紫暗,年龄在45岁以上才能成立。舌下络脉观察在动脉硬化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观察舌下络脉只是四诊之一,必要时要结合现代医学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你想知道所有疾病的来源,仔细看看你的舌头。

五色主宰五脏,表里充满真假。如果问舌诊为什么难,五色动态是关键。很多人舌头上有重叠阴影,要区分多个层次。舌主脾胃,脑、肾、肝、胰在外繁衍。舌苔薄和胃气,就算有病。有根苔藓从舌头上长出来,均匀地分布在舌头表面。无根青苔厚,四周干净如漆。苔的五色分里外,苔的厚度里外小。寒薄于表,诸症并发,邪积则厚苔实于里。苔若松厚,则拭之,虚邪之实,化为阴。但粘舌刮不掉,痰湿在阴阳压制中间。皮毛如霉或脓,胃气有痈。薄腻表里是痰,用药要谨慎,以防变化。从白到黄,邪胜正,白、黄、灰、黑逐渐加重。舌苔突然消退无渐变,病原体内陷很关键。要分清染苔这件事,枇杷橄榄变黄变黑。白毛湿冷,白滑毛摸起来冷。白风的红舌苔开始瘟疫,而白舌苔变黄,邪恶蔓延。白苔落底,粘白苔主痰湿。虚证苔白,光洁,阳虚舌苔滑。黄毛主要病是内热,略黄但不糙。但燥糙热已内,舌苔忽黄阳明固。黑刺或毛发,热及内脏深处引起阴液损伤。黄带腻痰湿热,黄带嫩舌为脾虚。湿冷的津液湿了,边缘锋利的齿痕也湿了痰。灰苔主阴阳之病,由黄至灰热。苔薄滑有三阴结,苔灰黑滑有痰饮。灰越来越黑,黑粗裂的热度极强。痰淡,苔黑,舌面无润滑之虞。红,亮,润,气血充足,燥,无血。心炎呈尖红色,红色灼伤肝胆两侧。失眠,舌红,内热深,深红色。舌燥有红阴液,而镜舌是罪魁祸首。红舌赤热内传,赤舌亮心热。而枯肾枯了,你看你的命也就到头了。绛少苔或舌裂, *** 将竭其命。绛、粘、湿、痰、香、浊。紫舌以阴阳为主,苔黄紫舌积热。紫浮滑中有三阴,饮者舌染瘀血紫斑。中间白滑,醉伤寒,肿紫舌,酒精中毒。没有青苔的蓝,你失去了活力,你的心危在旦夕。蓝色舌苔污浊,黄色腻苔浊湿热。主热阴阳,嫩滑,极寒。粗糙和干燥的焦炭非常热,坚硬和古老和热。浮肿、风寒痰湿、齿痕细嫩为虚。在舌质上,如碎瓷、血热、阴虚较为常见。光刺、阴刺严重,但舌无苔是主要死因。舌刺黄黑,不分先后,燥均一。舌肿,痰多热饮,瘦平虚证更急。痿弱、阴虚、乏力、舌红、气血不足。舌强,风火痰多,心脾麻痹。红硬苔,灰浊,弱颤,气血虚弱。舌苔有三病:燥、寒痰、流涎。舌强,风,痰粘舌,舌侧歪于经络。由呕吐和舔舌引起的心脾发热在儿童中也很常见。光无苔病深,舌卷卵缩而死。读《舌诊七首》,还有《华佗传奇》。

关键词: